close
  媒體好久之前就報導從不外借的世界名畫"拾穗"要在台灣展出,幾天前畫作已經送達台灣,雖然我是個不懂藝術的俗人,但是米勒的畫是俗人也能看懂表象的,當下暗自決定一定要去大開眼界,不過大概得跟看兵馬俑一樣,要在上班上學日請假去看,要不然人擠人就算能瞇到一下,也沒有辦法享受畫中的寧靜吧!


拾穗


驚艷米勒─田園之美畫展   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日  期: 2008/05/31~2008/09/05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展覽地點: 一樓101展廳
一樓102展廳
一樓103展廳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開放時間: 每週一9:30~18:00;每週二至週日9:30~21:00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票  價: 全票:250元
學生票:220元(憑學生證購)
敬老票:120元(65歲以上老人及身障陪同1人)
團體票:買十送一(20人以上學生團體招待1名老師免費)
110cm以下孩童、身心障礙者免費入場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主辦單位: 國立歷史博物館、聯合報系、奧塞美術館
資料來源:歷史博物館


尚·弗朗索瓦·米勒Jean-François Millet,1814年10月4日-1875年1月20日﹚法國巴比松派畫家。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。習慣被稱作米勒,實際按照法語發音應翻作「米葉」。

  • 1814年-出生於法國諾曼第半島格魯什村(Gruchy),富裕的耕農家庭之子;童年時曾幫助父親在田間勞動。
  • 1831年-17歲,創作了《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》,顯示出極高的繪畫天賦。
  • 1832年-18歲起,到瑟堡市en:Cherbourg)向兩位當地畫家學習繪畫。
  • 1837年-23歲,獲得瑟堡市議會的獎學金,到巴黎美術學院浪漫主義派畫家德拉羅什學習。米勒也常常去羅浮宮,從米開朗基羅普桑林布蘭特的畫中臨摹學習到不少表現技巧。
  • 1839年-離開德拉羅什的畫室。
  • 1840年-米勒「肖像畫」入選沙龍,正式躋身巴黎畫壇
  • 1847年-米勒開始將他的興趣專注在鄉村題材的作品。
  • 1848年-在巴黎的「自由沙龍」展出古典主義風格的《巴比倫被俘的猶太人》和鄉村風俗畫《篩穀的人》。
  • 1849年-《拾枯草的人》獲得1000法郎的獎金,夏天時,由於巴黎動亂,米勒偕同妻兒搬到巴黎近郊,鄰近楓丹白露森林巴比松村定居。這是他最貧苦潦倒的時期,一邊在畫室創作,一邊又必須為了生計在田裏耕作。
  • 1850年-米勒畫出了《播種》。並以此畫獲得許多重要人物的讚賞與肯定。如作家雨果、印象派畫家梵谷等。
  • 1857年-《拾穗》,可說是米勒最著名的畫作。此畫描繪三名農婦在一片金黃色的麥田中撿拾收割過後的麥穗。在畫面中充滿的感傷與人性尊嚴的寧靜,奠定了米勒在法國自然派畫家中的重要地位。
  • 1858年-《晚鐘》﹙米勒死後,法國以80多萬法郎購回此畫﹚。
  • 1867年-在巴黎博覽會柯洛一起展出田園自然風格的畫作,人們逐漸認可米勒的繪畫。
  • 1875年-61歲時咯血病逝於巴比松。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
  《拾穗》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,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,親切美麗,而又給人以 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。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勞動的甘苦,特別是“汗滴禾下 土,粒粒皆辛苦”的意義是有著切身的深刻體驗的。

   整個作品的手法極為簡潔樸實,晴朗的天空和金黃色的麥地顯得十分和諧,豐富的色彩統一於柔和的調子之中,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樣,雖然所畫的內容通俗 易懂,簡明單純,但又絕不是平庸淺薄,一覽無余,而是寓意深長,發人深思,這是米勒藝術的重要特色。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在師,他的大量的以農民題 材為主的油畫、素描、版畫至今仍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與鼓舞。

  《拾穗》描寫了一個農村中最普通的情景:秋天,金黃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無 際,麥收后的土地上,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,以補充家中的食物。她們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,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。我們雖然看 不清這三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的表情,但米勒卻將她們的身姿描繪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。

  三個農婦的動作,略有角度的不同,又有動作連 環的美,好像是一個農婦拾穗動作分解圖。扎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的拾著,另一隻手握著麥穗的袋子裡那一大束,看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了,袋子裡小有收獲﹔扎 蘭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復的一上一下彎腰動作累壞了,她顯得疲憊不堪,將左手撐在腰后,來支撐身體的力量﹔畫右邊的婦女,側臉半彎著腰,手裡捏著一束麥 子,正仔細巡視那那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,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。農婦們就是如此往復地勞動著,為了全家的溫飽,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,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 麥穗。

  畫面上,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黃色調,紅、藍二塊頭巾那種沉穩的濃郁色彩也融化在黃色中,整個畫面安靜而又庄重,牧歌式地傳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,和米勒對農村生活的特別的摯愛。

資料來源:人民網


晚禱

碎碎唸時間:
  謝謝聯合報系多次舉辦國外藝術品的特展,讓我們不用出國也能看到國外美術館珍藏的藝術品。雖然每此都是人擠人只能匆匆看一眼,不過我想即使在原本收藏的美術館,應該也會有很多參觀者吧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lly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